黨建工作

主題教育調研揭示科研乏力四大癥結

來源: | 作者:王俊杰 | 日期:2019-07-31 19:57:24 | 閱讀: 4390

近日,在主題教育活動中,根據“守初心、找差距,擔使命、抓落實”的總要求和省林草局部署,省林科院確定六個課題,由院領導分別牽頭開展調研工作,并進行了成果交流。
  調研發現,我國省級林草業科研院所,近五年來人均發表論文少者1篇,多者3篇,平均單篇論文被引用量也只有2~3次,省林科院位居中下游水平。與每年人均發表論文1篇以上、單篇被引用超百次的高產出科研單位相比,省級林草業科研院所差距十分明顯。分析認為,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一是寫作焦慮癥,二是解釋力怠速,三是鑒賞力錯位,四是自我科普失位。
  寫作焦慮癥指害怕、擔心和逃避寫作的心理狀態。許多科研人員的寫作焦慮癥有增無減,迫不得已要撰寫論文時,只能按照范文亦步亦趨地套寫了事,在關鍵章節上往往得過且過。有些科研人員相法很多,不乏新穎獨特之處,著述成文時卻深感無的可寫。論文寫作要圍繞中心思想展開,要求材料詳實、術語精準、語言簡潔、邏輯嚴謹嚴密,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不能用空話、套話、官話、羅圈話灌水湊字數。論文屬于特殊的散文,要求形散而神聚,要凝練中心思想,像一條紅線貫穿全文。很多科研人員能發表論文,但不會寫也不寫普通散文。許多單位門戶網站鮮見林草業科普性原創文章。受寫作焦慮癥困擾,科研人員發表論文,更多的是迫于“要我寫”的任務性行動,而非“我要寫”的自覺行為??蒲腥藛T以智力產品貢獻社會,只有大量發表論文,才能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必須努力向“我要寫”的境界跨進。
  解釋力是辨識技術、自然過程或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并用邏輯和理論知識給出科學解釋的能力。林草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行業,許多生態過程、生物學現象及其社會相關事物都沒有被系統的解釋過。但是,互聯網上提問相關問題時,要么響應寥寥,要么解釋寬泛,空話、套話、官話、羅圈話多而有理有據的實話少,表現為解釋力怠速,像怠速中的汽車一樣,無論如何加油都只是原地踏步。解釋力匱乏會嚴重束縛科研創新能力,制約科研效益,甚至碰巧解決了難題、有了新發現也渾然不知。沒有解釋力,就提不出具體的科學問題,提不出高價值研究課題,也就寫不出高質量的論文來。
  鑒賞力指欣賞、鑒別、判斷、評價作品美丑的能力,科學鑒賞力則是欣賞、認識、鑒別、判斷、評價科研成果并從中獲得愉悅感的能力。人的大腦不能長時間怠速空轉,明白道理是件非常愉悅的事情。人閑下來的時候,總會鑒賞些什么,從中獲得愉悅感?,F在智能手機普及,網絡閱讀便利,以至于許多人變成了低頭族,隨時隨地捧著手機閱讀,見到喜歡的文章或視頻就隨手轉發,與朋友分享。但是,無論QQ群,還是微信圈,都很難見到林草業同仁分享科學發現和科研成果,分享內容多是一些社會有關的東西,讓人感覺,分享者都是社會學家,而不是林草業科研人員,說明其鑒賞力已經錯位。鑒賞力錯位還導致獲得感跑偏,認為只有升職稱長工資才是獲得,從來不為洞察科學奧秘而心滿意足。良好的科學鑒賞力有助于向科學大師看齊,在科研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良好的科學鑒賞力能夠有效培養自己的科學興趣,熏陶自己的科學素質,增強解釋力,乃至激情澎湃到“我要寫”的境界。
  自我科普就是宣傳普及自己的科研成果。知識爆炸,“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沉默就意味著沉淪,意味著與泥沙為伍。因此,科研人員要善于自我科普,用科普文體、新聞體裁,以及人們喜聞樂見的其他媒體形式,用通俗流暢、活潑明快的語言自我科普,借鑒軟文的形式廣而告之??上У氖?,林草業同仁們的QQ空間大都空空如也,微信朋友圈里也少見原創貼子,許多科研院所的門戶網站上也難覓相關文章。由此可見,林草業科研人員自我科普嚴重失位。
  對照主題教育總要求,寫作焦慮癥、解釋力怠速、鑒賞力錯位、自我科普失位,歸根結蒂就是偏離了初心,忘記了使命。因此,林草業科研人員要勤學苦練,努力克服寫作焦慮癥;要廣泛嘗試,竭力擺脫解釋力怠速困境;要靜下心來,大量閱讀點評科學報道,想方設法培養專業興趣,盡快糾正鑒賞力錯位;要努力學習多種文體的寫作技巧,盡力做到既能寫論文又能寫散文,推動自我科普及早上位。
  為此,針對單位層面提出四條建議:一是號召共產黨員和干部帶頭在科研活動中“歸初心,擔使命”;二是營造濃厚的科研氣氛,大力促進學術交流活動;三是樹立互相欣賞的和諧風氣;四是創設老人帶新人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