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第二次林業革命——“接近自然的林業”在中歐興起
來源:世界林業研究,1991年4期 | 作者:邵青還 | 日期:2020-08-26 08:36:04 | 閱讀: 3532
按:新世紀以來,近自然林業在我國很火,我院也執行過有關研究項目。很多人對近自然林業了解不夠全面,理解不深,限制了這一思想的廣泛應用。昨晚知網搜索見到下面文獻,國內最早介紹近自然林業思想,為此,特全文抄錄轉發。
邵青還.第二次林業革命——“接近自然的林業”在中歐興起[J].世界林業研究,1991(4):8-15.
一、“中歐造林的神話已被擊破!”
200多年來,外部世界對中歐地區致力于人工林建設的業績稱嘆不已,并進而效仿。然而,荷蘭林學家奧得曼(Oldeman)卻在不久前驚呼:“中歐造林的神話已被擊破!”
事實上,少數高瞻遠矚的人士早在百年前就指出了中歐營造人工林中的失誤。無論是1867年哈根(Hagen)創建的“森林多種效益永續經營”理論,還是1898年嘎耶(Gayer)提出的“接近自然的林業”經營思想,都是對前人盲目營造人工林的質疑和進行反思后的覺悟。大量文獻指出:中歐的人工林是17、18世紀法國土地純產值理論的產物{見文末注釋}。
中歐林業史證明,造林樹種的選擇會影響一二百年后的森林立地類型,人工林達不到天然林物種間的互存共榮關系,因而會引起森林生態失調和森林衰敗。二戰后中歐諸國曾大力挽救低產人工林,甚至出現投入和產出倒掛,但是,人工林穩定性差的問題非但未獲解決,反而暴露得越加清楚。人工林穩定性差主要表現在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風倒雪折多,也更易遭大氣污染。以1990年春的風災為例,中歐刮倒的林木總量達1億立方米。在1972年11月的風災中,西德的森林受災面積占全部森林的1/4(170億公頃)。80年代初大片森林因酸雨侵襲出現猝死,尤以云杉和冷杉人工林的損失最大。
森林災害給林業帶來了高額赤字。如西德1972年發生風災,政府于1973年和1974年為此撥出的救災費占兩年林業總投資需求的60%多。1981—1990年下薩克森州的林業投資增加了3.5倍,其中救災費也占很大比例(1988年為40%)。據著名林業經濟學家勃拉貝德爾(Brabander)估算,西德地區的云杉林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到2060年時將達到14億馬克。
森林災害造成的巨大資源損失,強烈沖擊著森林永續經營計劃和正常的木材市場。在奧地利,數十年來的木材采伐量中搶救木高達30%。
由于自身的衰敗和外來因子的打擊,中歐的人工林已難以為繼。
二、學術界積極探討“接近自然的林業”
1898年嘎耶第一個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他要求按照永恒互棲的生命因子的必然結果來建設多樣化的森林生態系統。此后,在長達近百年的時間里,因為人工林結構不穩定的問題始終纏繞著中歐各國,所以“接近自然的林業”一直是林業理論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80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工林發生前所未有的危機,于是在中歐學術界掀起了一場關于“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的討論。正在進行的這場討論涉及面頗廣,歸納起來,主要有:1)“林業”新概念;2)“自然”新概念;3)“接近自然的林業”的原則和經營方法;4)自然保護與新林業的關系;5)森林內部的自然保護;6)“接近自然的林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7)“接近自然的林業”對未來木材工業的影響。
在關于林業新概念的討論中,德國著名的林學家斯坦因林(Steinlin)的論述較有代表性,他認為:林業是人類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造就或維持一種森林生態系統,使其能夠永續地滿足人類對物質和服務功能的某些需要。
關于“接近自然的林業”的原則,一些林學家是這樣解釋的:“‘接近自然的’是指在經營目的類型計劃中使地區群落主要的本源樹種得到明顯表現?!保ǚ豺v巴赫);“地區群落是冰川期后最早的原始森林?!保ㄊ﹤惪藸枺?;勃洛克和馬耶認為,“接近自然的林業”并不是回歸到天然的森林類型,而是盡可能使林分建立、撫育、采伐的方式同潛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關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進行接近生態的自發生產,達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動態平衡,并在人工輔助下使天然物質得到復蘇。
科學界對“今天潛在的植被”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并被列為“潛在的自然植被”專題。潛在的自然植被是個復雜的問題。瓦爾騰普爾把植被群落按4種概念進行區別:1)原始植被;2)現存植被;3)潛在的自然植被;4)適應環境的自然植被(人類發展中給予影響,或是人類發展使之產生廣泛變化的植被)。他認為,如果不考慮人為對立地的影響,潛在的自然植被在循環恢復中能達到自身平衡。
挪威林學家弗利伏特在論及潛勢利用時指出(節略):“在挪威,云杉由東部自然西遷的過程在發展之中,但還未擴展到挪威西部,面本世紀以來林業人員任意把云杉作為主要造林樹種。那么,云杉作為潛勢樹種,是接近自然的還是違背自然的呢?這里可引用Berben大學一位研究人員的話:‘營造人工林是冰川期以來挪威西部最大的災害?!?/span>
“接近自然的林業”所涉及的林業經濟和木材供應問題也是討論的重點。不少文獻列舉實例說明,放棄皆伐,代之以單立木撫育、采伐(用詞與“擇伐”有區別),不僅能夠改善森林結構和提高林木質量,而且還會取得長期顯著的經濟效果。因為林業企業的新經營方向將使木材供應具有更大的可變性,所以木材工業界人士擔心不能得到充足的木材供應是多余的。
一些林學家還對違反森林發展的自然規律,片面地追求木材生產目標提出了告誡。如奧托說:“不能再容許林業工作者單一地以木材生產為目標來處理森林,而應該永續保證森林的一切功能?!辈惖聽栒J為:“在生產和銷售之間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差別,從目前的眼光看,對生產所作的有一個未知的將來,而銷售卻是日間進行的事。從采伐開始的銷售大部分是上一世紀前適應市場而開始進行生產的結果……?!倍郀栻v普爾則強調:“森林的狀況從來不與社會所給定的目的、人類的技術和知識相協調。需要和現實之間的差別不能彌合。這一現實必須為林學家和自然保護學家所知曉,盡管他們要采取決策去滿足明天的需要?!?/span>
三、復蘇天然的前奏曲
二戰后,“接近自然的林業”在中歐一直悄悄地發展著,而不像“多功能林業”那樣大張旗鼓地被喧染。這是因為中歐有較高的森林覆被率,只要把現有林加以區劃,就可以有重點有目標地實現森林多功能經營,而“接近自然的林業”層次更高,難度極大,特別是理論尚待深入探討,科學實驗需要先行。
1949年,德國一些林業工作者和林主結成了一個聯盟,稱為“適應自然的林業工作同盟”(簡稱ANW),它申明以推行“接近自然的林業”為宗旨。該組織的建立敲響了中歐天然林復興前奏曲的第一個音鍵。
40年來,ANW的成員遵循嘎耶的理論,在探索“接近自然的”森林建設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如建立林業的多目標——生態目標、森林狀態目標、經營目標;用發展天然更新的方法節省資金;增加森林抗病蟲害的能力;組成叢狀、團狀、階狀等混交林來提高森林質量和蓄積量;按林木目的直徑實現單木采伐;使一切立地上的生產性樹種向天然更新過渡;放棄破壞林地的現代化撫育措施等等。
在ANW致力于試驗的同時,50年代東、西德的其他林業企業也利用在戰時和戰后初期形成的皆伐跡地上重新造林的機會,開始考慮森林生態和森林生長的關系,建立不同的林分結構開展科學實驗。其他中歐國家也開展了類似的試驗。
60和70年代,中歐自然災害頻繁,因而有更多的林業企業紛紛應用“適應自然的林業”或“接近自然的林業”原則進行科學研究和生產活動。一些地區和州的林業管理局把“接近自然的林業”的部分原則,如立地樹種“返祖”和發展天然更新,作為林業政策在轄區內推廣。幾十年來“接近自然的林業”經營方法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表現在森林蓄積量高,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強,病蟲害發生少。
德國的新林業經營原則和方法已引起其他中歐國家的關注,產生了“滾雪球”的效應。1989年,當ANW慶祝它成立40周年時,又建立起一個新的國際組織—“歐洲與自然相知的林業工作者同盟”(簡稱PROSILVA)。PROSILVA由10個國家的33名成員組成,其中ANW的成員占了半數席位,主席為法國的吐凱姆。這兩個組織合奏同一支曲子,ANW只不過是領奏員而已。PROSILVA要把ANW推向整個歐洲,企圖對歐洲的林業政策、林業理論和科研工作施加更大的影響。主席吐凱姆指出,PROSILVA的任務有如下幾項:1)促進對森林生物共棲生態規律的研究工作,使林農自身具有從事林業生態經營的能力;2)協調專家的林業研究項目;3)尋求支持研究工作的資金;4)向議會成員、共同體主席、其他負責的機構和官員提出PROSILVA的目標及關心的問題;5)利用新聞和其他一切媒介宣傳PROSILVA的宗旨;6)與其他有關協會,如林主聯合會、林業工作者同盟、狩獵協會等,就某方面的問題進行合作。
數年前在西德成立的“綠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聲勢的政治組織。PROSILVA作為國際組織,它所樹立的目標以及它成立時的轟動效應均為“綠黨”所不及。從德國“適應自然的林業工作同盟”的業績,以及“歐洲與自然相知的林業工作者同盟”的建立,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中歐復興天然林的趨勢。
四、中歐各國恢復天然林態勢
德國原西德地區在恢復天然林行動中步子最快,各州林業管理部門相繼以“接近自然的林業”為指導思想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在巴登—符騰堡州,科研部門已研究了森林植被演替過程,確定把公元前5世紀—公元8世紀的原始森林作為評判“接近自然的”森林樹種的尺度,并且進一步研究植被的發展潛勢,樹立起森林建設的高級目標。在下薩克森州平原地區,經研究已確認現有以歐洲松為主的人工林與立地植被的發展潛勢不相適應,所以決定對上述人工林進行森林樹種改造,為此已建立了試驗樣地。北來因—威斯特法倫州也于1989年6月宣布采用“接近自然的林業”經營方法,并規定采取以下4項措施:保持疏密度,放棄皆伐,發展天然更新,實行蓄積撫育(單木采伐和目的直徑采伐)。
德國一些林業企業自采用“接近自然的林業”經營方法后,實現了森林蓄積量和木材價值雙增長,而在多次森林災害中所受損失最少。如Dsterholz—Scharmbeck林業局在1967年和1968年兩次遭風災后全面開展“接近自然的森林建設”,到1986年,該局的森林蓄積量增加到每公頃197立方米,比1964年多49立方米。表2為該局1964—1986年的更新計劃,從中可清楚地看到闊葉樹種增加和針葉樹種減少的情況。到70年代初期,該局天然更新的比例已達到70%以上,到1990年,混交林的比例達到了84%。
黑森州的Butzbach林業局在私有林、團體林、城市林、國有林中各選一個試驗點進行林分結構改造,采用了強制撫育、廢除皆伐、實現林下天然更新及人工補植樹苗的措施,在1975—1985年的10年內,各試驗點在受災情況下依然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Rinteln林業局利用立地發展潛勢,通過天然更新已在山毛櫸、落葉松的旱地林分中引入了橡樹、櫻桃樹,在低谷濕地引入了梣樹和云杉,而把落葉松的比例限制在20%。該局還創造了一套適用于未來闊葉林的長期蓄積撫育和天然更新的方法,以利于后續森林發揮環境保護的作用。
瑞士瑞士是較早采納“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的國家,它確立了“接近自然的森林建設方向”,數十年來系統地發展了擇伐、異齡混交和天然更新的技術,使森林盡可能地達到高質量和高價值。
匈牙利匈牙利為推行“接近自然的林業”規定了7項任務:1)為保持和創造穩定的生態系統,在丘陵和山區的一切地方保持和發展接近自然的林分,使闊葉樹混交林保持適當的比例;2)把天然更新的比例由現在的10%擴大到30%;3)把推行“接近自然的林業”原則納入森林法;4)制定與“接近自然的林業”相適應的森林經理方案;5)設立“森林監察委員會”;6)實施相應的林業政策;7)設置專業教育課程和確立研究方針。
波蘭波蘭的森林中只有1%是接近天然群落的異齡混交林。林業工作者提出以生態基礎進行森林建設的設想得到官方支持,國家已確立了“在生態基礎上盡可能進行接近自然的林業經營的長期目標”,為林業規定的任務是:“保持森林,恢復生態穩定、物種豐富和層次盡可能多的混交林,以保證森林的多功能”。
挪威挪威地處北歐,在1930年之前森林幾乎全部為天然更新,50和60年代才大量采用中歐和東歐的種子營造云杉人工林,目前云杉林的蓄積量已占全部蓄積量的56%。70年代人工林因風倒木誘發嚴重蟲災。專家們采納了“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提出在遭風災的云杉林立地上建設第二代闊葉樹混交林的意見。同時,建議政府采取資助的辦法發展混交林,改良闊葉樹品種,提高木材質量,并要求各部門強調森林的多功能,以及加強研究和實踐工作。
比利時 19世紀比利時曾在荒地和皆伐跡地上大量造林,現在針葉林面積占全部森林的43.5%,其中云杉和歐洲松又占針葉樹種面積的92.5%,這部分森林成為目前比利時林業的癥結。在比利時的國有林中已沒有原始林。小私有林主因林業收益少,又缺乏技術,對經營森林的興趣不高,這反而使具有自然潛勢的樹種群落在小私有林內得到較好的保存。針對上述情況,專家提出下列建議:1)給予私有林以技術和資金援助,刺激私有林主采取“接近自然的林業”經營方法;2)促進小團狀異齡林由中林向喬林發展,提出監控蓄積量和生長量的方法,以森林結構平衡,混交和更新的連續性。
斯洛伐克地區斯洛伐克地區的森林覆被率為38%。由于近15~20年內加強了天然更新,該地區幼林中的天然更新面積的比例已達到40%~60%。在全部生產林中,按“接近自然的林業”方式經營的面積已占20%。
荷蘭荷蘭尚未就“接近自然的林業”經營方法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但是已經建立了樣地進行試驗。將在10年內選出的項目監控試驗點上,利用森林自發的萌蘗性建立50片以上的保留林。到下一世紀,將用數百上千個遺傳基因在各類立地上發展全新的氣候與土壤的組合,形成為前所未有的生態系。
奧地利奧地利是較早推行“接近自然的林業”原則的國家。它已經試驗成功一套有效的措施,如恢復天然植被、改善立地條件、減少管理成本、促進森林生長量和質量,發展先鋒林,以及防止獸害等。在Honggerberg營造先鋒林促進恢復天然植被的試驗,選擇的是榿、樺、山楊和櫻桃樹,11齢的上層木平均高度達到了405厘米。在調查中發現,一般的闊葉樹也可速生,如橡樹在100~120年就能達到采伐直徑,野櫻桃和核桃到達采伐直徑的生長期甚至比云杉更短,而這些樹種的材質則大大高于針葉樹種。這一發現動搖了過去認為闊葉樹成熟晚和輪伐期長的觀點。這對“接近自然的林業”原則的進一步推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法國法國的情況有別于上述國家。中歐諸國于18~19世紀時熱衷于造針葉樹人工林,甚至砍盡了殘存原始林來造針葉樹人工林,而法國進入本世紀后才加快了造針葉樹人工林的速度。直到1972年,法國政府幾乎只支持發展針葉林,以致農業邊界地針葉樹造林面積多于闊葉樹我,而全部針葉林面積已增加了20%。
面對其他國家恢復天然林的勢頭,法國林學家貝西雷斯說:“我們從原理上懂得要搞‘接近自然的林業’建設,但要把它變成事實只能慢慢地來,因為改變沿襲的工作方法不是對每個人都容易的。再說這種想法并不新鮮,本世紀初Nancy林校的Parade就教導他的學生:‘模仿自然,加緊工作’?!?/span>
中歐的原始森林植被以闊葉林為主,法國迄今還保持著63%的闊葉林,樹種也尚豐富,在中歐許多國家林業經營方向開始轉變的今日,法國的森林條件優于它的鄰國,態度也就顯得輕松。
五、問題思考
從19世紀后期起,“林業政策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在世界興起,“森林多種效益”理論,“接近自然的林業”理論已問世上百年,而我國為什么至今尚無這門學科,也未培養從事林業理論研究的專門人才?
中歐國家想方設法從人工林舊圍城內沖出來,其他國家又千方百計地正筑起人工林的新圍城。世界上沒有兩處絕對相同的環境和土地,各國都必須用自己的的林業戰略和林業戰術來解決各自的林業問題。但是,我們能否從中歐第一次林業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去識別林業發展道路上的“誤區”,以避免充當“近視眼”的角色呢?
注釋:據黃清麟等《森林經營思想的發展概況》(華東森林經理,1998年1期)介紹:1713年,德國出現第一次“木材危機”,卡洛維茨提出人工造林思想,被德國人奉為“森林永續利用”的創始人;哈爾蒂希提出“木材培育論”,其中心思想是追求純經濟利益,以獲得木材為目的的森林永續經營。1849年,浮士德曼提出“土地純收益理論”,把林業引向經濟主義的道路。1867年,普魯士國家有林林業局局長哈根批判了“土地純收益理論”,認為國有林管理局有義務把國有林作為一項全民族的世襲財產來對待,使其能為當代人提供盡可能多的成果,以滿足對林產品和森林防護效益的需求,同時又足以保護將來也能提供至少是相同的更多的成果。這就是聞名的“森林多種效益永續經營理論”。
上一篇:沒有了